《佛》简介
- 2014-06-06 09:41:00
- dehai 原创
- 8501
一 . 《佛》作品创作因缘
2007 年王德海先生首创作品“竹骨文”《望月》被国家民委、国务院礼宾司、外事司、中央民族歌舞团及中国书协联合推选为国礼; 2008 年国家版权局颁发了《著作权》证书; 2009 年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。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闻说,甚为奇之。遂托其弟子苏岩广(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关门弟子,赵朴初晚年曾把苏岩广托教于一诚长老,现任(山东省广电总局基建处长)回泰安向王德海先生求字,并嘱其要“尽量免俗”。
二 . 作品创作简介
(一)此书纵 180 厘米,横 65 厘米。选用精致描银云龙纹佛黄宣纸书成。主体“佛”字端然居于画幅中上部分,行草书体。立人部一笔而成,雄浑挺拔,如山之巍,似峰之峭。“弗”字与“人”字一气贯通,圆中寓方,柔中含刚,形成左重右轻,两相映衬而又浑然天成,末笔长竖,上实下虚,半浓半枯,通天彻地,似一柱擎天。象征“佛”至高无上。通观博大雄厚而不失生动情趣,虽连绵俏丽而不失尊严。通观一派浩然正气,瑰丽中透着严谨,尺幅虽小却合天地之气,字数虽少,却容万物之机。
(二)题款部分为两项:一是有关年月、地点、署名,题解等亦用行草书置于“佛”字长竖左下侧,如此,上半部即可组成一幅完整作品,二是配诗部分。诗注:不思荣辱事,莫论世不平。临风看云起,沐月听泉鸣。意思是不要时时思考名誉、地位、金钱等得失问题,也不要到处发牢骚,议论所谓令人不满意的世俗杂事。虽是自勉,也是喻人。时间、精力不应该放在这上面。“看云、听泉”,表面看是描绘怡然自乐的山水田园情趣,有不问世事,隐于界外之意。然自然界风云之变,亦是社会风云的隐喻。正所谓“风声、雨声、读书声、声声入耳,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、事事关心”之意。诗虽平淡怡然,而诗意并不平凡,它包含对人生处事、修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体验。作者的诗词同他的书法、绘画及他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样,都有惊人之笔,不同凡响之处。
这首诗用“竹骨文”写成,“佛”字末竖自为疆界分成上下两联,形成倒龙门对形式。看似烘托“佛”字于其上,又似抱“佛”于其胸,再看又若举“佛”于之顶。供佛之心,敬佛之情,尊佛之诚,匠心独运,巧夺天工。体式结构合传统又极富新奇,舒缓跌宕,突兀淡然,虚实相融,枯含润,既对立又统一。他是作者诗心、书艺、构图、情感的体现,也是文学、艺术、理念的展现。不独构思奇妙,所书竹骨文又是千古一绝,天下独步,实为天下奇珍。
三 . 后记:
2009 年苏岩广携《佛》入京,呈一诚长老观赏。作品展开,长老几欲雀跃,不禁惊叹:“我谓之尽量免俗,不想竟创新如此,实乃千古奇观,举世无双,这一 ' 佛 ' 字庄严肃穆,浩然正气,真乃佛祖气象。竹骨文,书画同源,字入画境,佛入书境,书、画、佛、禅融会贯通,堪称绝世奇境。”当观其诗注“不思荣辱事,莫论世不平,临风看云起,沐月听泉鸣”时,长老问“王老师在佛教否?”苏岩广答曰:“不在。”又问“王老师信佛否?”答曰“不信!”长老不解的问:“然王老师佛缘深长,禅悟极深,细想我也做不到。”看到题款、注释,长老若有所思,说到:“只是这款居于作品中心,古今未有,实在是放在了最不应该放的地方。”琢磨片刻,又说“这确又是最恰当的地方了”。长老、苏岩广抚掌大笑。
自此,《佛》,因一诚长老之约所创,故称之为“一诚式结构”而被定格下来。
2009 年夏,泰安日报社工会主席石少华先生与泰安市政府、日报社六位朋友应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之约,携王德海先生创作的第二幅《佛》,赴藏拜谒,诸多喇嘛活佛及政府领导观赏后惊羡不已,并为之开光抚顶祝福。自此“竹骨文 佛”,风靡京城及全国乃至世界。
电话: | 15269241936 |
---|---|
微信: | dehaishuhua |
地址: | 青岛开发区青铁大厦18层 |